新闻播报


点亮家风 | “AI智绘家风家训工作坊”开展第四次线下活动
发布日期:2025-06-05;  编辑:董雨婷;  点击数:



点亮家风 | “AI智绘家风家训工作坊”开展第四次线下活动


为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的战略部署,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重庆树人凤天小学联合开展“AI×美术创新融合课程”之"AI智绘家风家训工作坊"教学实践项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美术创作的深度结合,带领学生探索家风家训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课程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展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独特魅力。

   

 ▲3D打印学生绘制的线稿

2025年5月29日下午,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树人凤天小学联合策划的“AI智绘家风家训工作坊”线下活动进入尾声。孩子们已经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场景和人物设计,并且利用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将自己的剧本转化成了栩栩如生的场景。此次活动内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志愿者们指导学生挑选自己剧本中最重要的场景,并重新勾勒线条,以便于3D扫描机器更高效地将画面制作出来;第二部分是志愿者们指导学生对3D雕刻的木板进行上色。能够完成到这一阶段,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前期的辛勤努力,活动的圆满结束也象征着美术教学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融合。

美术与科技的融合让学生的作品从二维平面跃升为三维立体,与传统雕刻技术相比,机器雕刻大幅缩短了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仅需几分钟便能将画面内容精准地雕刻在木板上。学生们对机器的神奇功能赞叹不已,对美术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第一组:《拾金与拾心》

指导:田慧敏

                                                       

▲《拾金与拾心》组教学过程

田老师引导学生从之前的几版草稿中选择了三个最重要的场景,指导学生重新勾勒简单的几何线条。在机器打印出来之后又引导学生根据场景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指导学生调色,在木板上涂抹色彩。

第二组:《公交上的一堂课》

指导:罗力凡

在本次课程中,第二组的同学选取了剧本中最主要的两个场景,孩子们精心挑选核心场景。在罗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自己选取的场景进行优化处理,用铅笔重新勾勒线条,增强画面层次感与立体感。通过对场景的修改,二维草图更能适配3D扫描。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让原来的剧本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些场景串联起公交车上的温情故事,传递着尊老爱幼的家风家训,也为此次工作坊画上圆满句号。

                           

▲《公交上的一堂课》组教学过程

场景串联起公交车上的温情故事,传递着尊老爱幼的家风家训,也为此次工作坊画上圆满句号。

第三组:《自己的事自己承担》

指导:李思影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第三组的同学们反复研读剧本,挑选出主人公主动承担

                           

                           

▲《自己的事自己承担》组教学过程

错误的关键场景,最终选取操场和教室作为主要场景。他们握着铅笔,仔细勾勒线条,为突出场景,不断调整线条粗细与曲直,力求让画面更具表现力,以便3D扫描能精准捕捉。进入木板上色阶段,调色成为孩子们发挥创意的舞台。上色时,孩子们耐心为操场上的每个元素填色,从足球网到跑道,都被赋予独特色彩。这块木板生动讲述着责任故事,将“自己的事自己承担”的家风家训定格于斑斓色彩中。

第四组:《家风小卫士》

指导:吴奇奇

在本次课程中,吴老师指导学生们重新描绘场景,解决他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复杂的线条简化。在机器雕刻制作的等待间隙,吴老师指导学生们整理色彩用具,了解水粉颜料,并用颜料调配出理想的色彩,为他们的木板作品上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上色过程中,吴老师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大胆地使用色彩。

                                                       

▲《家风小卫士》组教学过程

第五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指导:马艺文、杨瑞颖

在本次课程的场景重塑环节中,同学们在马老师和杨老师的指导下,挑选出主人公承担责任的关键场景。他们用铅笔仔细修改线条,用直尺将线条描绘笔直,凸显场景中的主要元素,让画面更适合3D扫描。在上色阶段,马老师和杨老师指导学生调色,将色彩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调色过程中,两位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控制颜料比例,耐心纠正调配过浓或过稀的问题。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完成了3D雕刻木板的上色。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组教学过程

第六组:《知错就改》

指导:余熙熙

在本次课程中,余老师指导学生们挑选出两个关键场景,并完成了这些场景的延伸部分制作。余老师引导学生将剧本中的角色、场景和动作转换成视觉图像,重新构建场景布局,解决他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简化复杂的线条,以使画面更加清晰,便于雕刻。尽管由于时间限制,木板未能上色,但其精细的线条已经赋予了剧本生动的形象。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对他们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

                           

                           

▲《知错就改》组教学过程


至此,本期工作坊的活动已圆满落幕,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志愿者与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从零开始的教学指导与美术创作过程。尽管每周仅有4课时,但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AI人工智能与多学科结合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这期间孩子们的所思所想体现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德的理解和创意构想,成果的呈现也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指导。

此次工作坊学生志愿者的实践教学获得重庆树人凤天小学师生们的一众好评,并在优中选优的情况下,将陈霜、冯瑜、李思影、刘鍚、黄优、李思扬、乐雅平、陈奕婷、祝思思、马艺文、刘珈延、刘小丽、田慧敏、罗力凡、余熙熙同学评选为此次工作坊的“优秀志愿者”。



上一条:绘画一流专业建设 | 绘画专业师生赴安徽开展风景写生教学活动

下一条:重庆树人凤天小学·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与“AI智绘家风家训工作坊”推进会举行

关闭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
单击图标 查看学院位置
办学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联系电话:023-65362274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晓玲
网站制作: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谭华山,6510388@qq.com

20130874@cqnu.edu.cn : 书 记
20130561@cqnu.edu.cn : 院 长
20131425@cqnu.edu.cn : 纪 委
20132036@cqnu.edu.cn : 公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