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Party Building


好书推荐∣美术学院研究生支部开展第32期“好书推荐”活动
发布日期:2023-10-22;  点击数:



202310月20日中午,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支部在美术学院201室开展了第32期好书推荐活动。本次活动中,2022级设计学研究生汪雨竹同学为大家推荐了王澍的《造房子》一书,特别邀请了冯维波教授进行点评,研究生支部书记谢汝莉老师主持活动。

汪雨竹向大家介绍了本书作者王澍。他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的建筑大师和建筑教育家,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学诺贝尔奖),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获奖者。

汪雨竹分享了该书的主要内容。《造房子》是王澍撰写的建筑文化随笔集,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该书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中山路改造等项目为例,从中国古代山水绘画意境的角度,阐述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空间营造、景观设计、室内装饰与陈设等,充分体现了东方美学的设计理念。

汪雨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她采用了“主动性+辅助性”的阅读方法,用“阅读四问”进行总结。她说,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哲思的建筑,是润物无声的,是稀松平常不自知、偶然反观才恍然大悟的建筑。好似某著名电影人说的那样:最好的特效就是看上去没有特效。厚积薄发、举重若轻,是中国传统哲思在建筑中最为认可的表达方式。

接着,冯维波教授就汪雨竹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和补充讲解。他充分肯定了汪雨竹同学对本书全方位的介绍和分享,有重点,有感悟。他说道,王澍将自己看作一个文人,对中国建筑的走向进行了深度的哲学思考,一直在探索中国建筑的本质与设计语言。王澍曾经说道:“当下的中国建筑,最需要的是发展出一套当代的、既能面对世界又有鲜明中国文化脉络的建筑语言。建筑上最重要的突破,一定是在建筑的语言层次上进行了变革。从空间格局到材料和建造技术,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去探索这个时代新的《营造法式》”。在快速全球化、城市化以及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下,使得中国城乡大量的古建筑、古民居被拆除,如北京四合院、重庆吊脚楼等。基于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不断丧失这一背景,王澍一直在探索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汲取营养来构建中国当今建筑的设计语言与模式,在其代表作中,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再现了昔日杭州“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间格局,结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将江南古镇、民居建筑、苏州园林的意境与传统技艺充分融入;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可见宋代山水画的影子,设计出了当代“宋韵”的意境;宁波博物馆以当地的旧砖旧瓦为建筑材料,保留了市民曾经难忘的记忆。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时代》杂志认为王澍的建筑“没有抛弃它的过去”。

在交流环节,2022级设计学专业研究生邓勇谈到,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文化传统的回溯和追寻很有意义。他认为王澍的设计手法可总结为:诗画交融、技艺上墙、几何形态三个关键词。我们要努力做到如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优秀文化传统中“借景”,这是对中国特色的有益挖掘和创新继承。2023级研究生胡潇表示,中国的古典审美观、宇宙观、哲学观,如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老子的“道法自然”等观念,仍能引起中国人文化上的共鸣。作为中国设计师,如果不挖掘自身文化特点,沉浸于单一的想法或是盲目跟随别的文化,将是设计者自己的“独舞”。2022级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陈俊霖也谈到环境设计应考虑主体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应彰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应和感受。

最后冯维波教授告诉同学们,学设计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上问题去考察调研,多看、多体验、多思考,树立文化自信,阅读经典,感悟大师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做设计更要对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分析、归纳与凝炼,从中寻找设计灵感和素材,才能做出好的方案。对于中国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弘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学们要善于思考、主动学习、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才能从书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和感悟。




上一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我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下一条:支部联动│美术学院研究生支部在线开展第26期“好书推介”活动

关闭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

办学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联系电话:023-65362274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晓玲
网站制作: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谭华山,6510388@qq.com

20130874@cqnu.edu.cn : 书 记
20130561@cqnu.edu.cn : 院 长
20131425@cqnu.edu.cn : 纪 委
20132036@cqnu.edu.cn : 公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