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Discipline Research


访碑凯旋 立文酬勤|首届“访碑·川渝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田野考察工作坊”成果汇报会综述
发布日期:2024-03-13;  编辑:阳露;  点击数:




2024年3月9日首届“访碑·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田野考察工作坊”成果汇报会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通过腾讯会议召开。这次汇报会展示了工作坊学员们经过前期的田野考察,对收集到的各种文献及一手资料进行总结与探究后的成果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罗晓欢教授致开幕辞罗晓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使前期的考察与学术研究得以延续,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对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与工作坊的各位学员表示感谢。

本次成果汇报会四场,14位学者发言,每场结束后由专家进行评议。

罗晓欢教授致开幕辞

 

第一场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何雅闻博士主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邓菲研究员评议。

第一位发言人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生王士超,演讲的主题为《宋以来的影祭图像——“如在”的界限》,通过分析影祭图像在宋辽金到清末不同时期的演变,指出影祭图像反映了身份差别意识,认为其在祭祀制度与平民阶层视觉创作关系的博弈中对其“严肃性”进行了消解,反映了平民阶层对于神及祖先观念态度的心灵变迁。

第二位发言人是南通大学的副教授吴思佳博士,发言题为《川渝地区清末民国墓葬建筑装饰中“雷震子”图像试析》,她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区域中关于雷神(雷震子)图像对比,指出该图像与当地“湖广填四川”背景下川剧的兴盛有着重要关联,表达了人们对“多子多福”(文王百子)、“忠孝仁义”的追求,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位发言人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蔡昭宇发言题为《墓葬艺术中的社会观念:以清末民国四川墓葬石刻中烟斗图像为例》从烟斗图像出发,以小见大,指出烟斗图像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史。而从烟斗的物质史角度出发又可以窥见其背后的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

第四位发言人是广东培正学院的戴燕怡老师发言题为《清代川渝墓葬建筑图像研究——以“水八仙”、鱼龙和鸱吻、字库塔为例》列举了在田野考察中发现的几个兴趣点,通过对其内容、主题、造型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图像背后映射的功能和文化内涵。

第一场四位学者发言结束后,复旦大学的邓菲研究员逐一点评她首先赞赏了四位学员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态度,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与各位学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她强调了图像在祖先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宗教艺术对儒家崇拜的影响。同时,也讨论了流行文学、戏曲与图像间的紧密联系,并表达了对进一步探讨杨天锡墓右次碑罩上雷震子对应图像的兴趣。还关注了清末民国时期的世烟传统与烟草的文化意义,对清末民国时期的世烟传统以及烟草与地方史和全球史的关联表示了重视。最后,揭示了水八仙、八仙过海以及建筑元素如鸱吻等图像背后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对字库塔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它与科举考试等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首届“访碑·川渝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田野考察工作坊”成果汇报会第一场发言、评议现场

 

第二场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阳露博士主持,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东风教授评议。

发言人是重庆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张慧玲,发言题为《思想与生活的交融——从南江县清代碑坊建筑看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对碑坊建筑的形态、图像、文字及所承载的思想进行剖析,探讨了碑坊对传承家族文化、社会观念的具体实践。

第二位发言人是西安美术学院的硕士生杨梦格发言题为《清代四川马氏宗祠与满族民居空间布局特点的比较》,通过比较分析马氏宗祠与满族民居,探究了不同的布局特点与当地的习俗、建筑性质、作用等因素有关,认为两者相似的风格是由于受到了当移民政策、军事布防等原因的影响。

第三位发言人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副教授贺瀚博士发言《南江赤溪岳氏家族墓的记录与追问》通过分析对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岳氏墓碑坊及其周边环境的田野考察材料补充查找了其文献,对其建造原因、改造原因、过去“阴阳杂处”的原因及后续拓宽为广场的原因进行了追问,并评估了该墓碑坊存续状况与社会影响力。认为岳氏墓与周边更加精美的古迹相比,是乘了乡村振兴的东风且具有岳飞忠孝文化的加持,进一步思考了川渝墓碑坊在当下的价值定位。

最后,李东风教授对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评议,强调了孝道文化、思想观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阴阳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孝道文化连接着家庭、社会和国家,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物质文化遗产,洞察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此外,他还提到阴阳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

首届“访碑·川渝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田野考察工作坊”成果汇报会第二场发言、评议现场

 

第三场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冯维波教授主持,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李祥林教授评议。

第一位发言人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詹颖教授,发言题为《观看与在场——川东北清代墓葬石刻戏曲观演图像的审美阐释》通过分析在田野考察中收集到的戏曲观演图像,讨论了戏曲雕刻中的“观看”行为与当下观看的链接,指出多重观看的方式表达了生者对先人的祭奠,蕴含了生死永恒的哲学思考,同时还丰富了审美体验。

第二位发言人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成卓,发言题为《神圣空间与多层次视角的塑造——以马氏墓祠的图像、文字与建筑空间为例》通过分析马氏墓祠这一个案,了解了工匠在绘画、雕刻等方面的设计手法,将图像还原到“原境”之中,提出了其如何与其他内容一起组合营造的空间氛围,以及其在原境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与意义等问题。

第三位发言人是燕山大学的吴新副教授发言题为《巴蜀碑坊石刻中的“垂雕”样式研究》他通过对“垂雕”这一特殊样式的分析,认为其丰富了墓坊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增加了观者的视觉享受认为“垂雕”样式多见于巴蜀而鲜见于其他地区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位发言人是凯里学院的向娅华老师发言题为《四川巴中地区依托明清墓葬特色打造乡村墓园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巴中地区的明清墓葬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探讨了明清墓葬群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以及石雕技艺是否还存在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乡村墓园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了规划与设计。

发言完毕后,李祥林教授进行了评议。李教授认为这四位学者的发言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视角他们不仅提出了创新性的概念,如“垂雕”,展示了学科发展的活力,还从艺术部件角度探讨了墓葬石刻与戏曲的关联,为图像正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他强调了研究中的证据确凿性,避免主观臆断,体现严谨的学术态度。

首届“访碑·川渝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田野考察工作坊”成果汇报会第三场发言、评议现场

 

第四场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李鹏博士主持,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教授评议。

第一位发言人是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曹锐,发言题为《关于明清川北墓葬、祠堂与住宅的营建的几点思考》通过对墓葬与祠堂的关联性、墓葬、祠堂与住宅“阴阳杂处”的营建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三者有着复合统一的发展倾向提出将营建理念与信仰、习俗等进一步分析可使家族墓葬的形成原因等问题的具体探讨变为可能。

第二位发言人是成都纺专建筑学院的任杏媛博士,发言《试论四川巴中清代石碑坊营造对木构建筑的转译》指出四川巴中地区的清代石碑坊有明显的仿木构建筑特征,但由于其间的差异使四川清代石碑坊产生了较为独特的营造方式,既适应了材料的变化,也适应了当地碑坊文化的期许。

第三位发言人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的范朝辉老师,发言题为“清代以来酉水流域堡坎建造与普及研究”介绍》,引入了“苗疆”“改土归流”“土家族与苗族地区传统建筑”等话题。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农业定居与生产力技术层面推进清代以来酉水流域社会变迁的研究进展,研究了以堡坎建造为代表的土地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对该群体在区域社会中的发展变迁的影响,考察土、苗、汉等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演变。

该场的评议专家王天祥教授充分肯定了各位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分别给予了专业的研究建议。王教授认为从内容层面来看,三位青年学者的分享呈现了一种逻辑上的演变关系,他指出对博士阶段和青年学者来说,一方面需要深入材料,通过实证研究产生新的见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的自我训练。可以借鉴罗晓欢教授的做法,从多个维度和视角来展开研究,形成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首届“访碑·川渝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田野考察工作坊”成果汇报会第四场发言、评议现场

 

汇报会最后,罗晓欢教授总结,表示工作坊的开展呈现出超出预期的效果,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看到了对于该领域研究的无限潜力。期待大家能够将论文完善下去,也为能够搭建这样的平台结交诸多良师益友由衷感到高兴


下一条:锋锐 | 川渝美育表呈青春之美

关闭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

办学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联系电话:023-65362274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晓玲
网站制作: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谭华山,6510388@qq.com

20130874@cqnu.edu.cn : 书 记
20130561@cqnu.edu.cn : 院 长
20131425@cqnu.edu.cn : 纪 委
20132036@cqnu.edu.cn : 公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