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数智·融合——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育-青年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邹涛教授主持下,进入主旨发言阶段。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涛主持论坛主旨发言

况成泉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
发言主题:《传统美术作品中故事题材的育人思考》
况成泉的发言讲述了中国传统图像学中故事性与教化作用的特点、意义以及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故事和美育启示。话题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民间艺术作品,探讨如何通过图像来讲述故事并具有教化作用,如何在美育方面进行启喻和引导,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理解和对美育意义的认识。

李雪垠
(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社会美育中心主任)
发言主题:《从本土种子里生长出的艺游学——冬藏﹒有种﹒共生在地化美育展教案例》
李雪垠在发言中指出,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工业文明、人工智能影响下的现代中国,须面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天人合一等价值观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此主题性案例展教活动,通过馆校共建农耕文化美育传承育人体系,开展四季农耕展教活动,探索农耕文化在艺游学视域下,传承创新美育新法,让大家一起来思考农耕生态智慧BACK TO FUTURE的可持续未来。

倪纯如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发言主题:《以高师<插画>课为例谈艺术新课标下跨学科美育实践之思》
倪纯如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插画》课程构建为例,阐述了近年来在课程教学中以美育追求为导向,以跨学科、项目制改革为路径,结合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该课程改革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发挥综合性师范院校多学科发展、重教师教育的特点,教师团队凝练插画艺术基本特征及其作为教学资源有效性,利用其广泛适应社会的功能多面性,深化本专业学生美术创作服务社会的观念和教育教学“跨学科”思考的意识。主动引入我校其他学科校园科普类主题公益项目进行教学与创作,跨学科的趣味性与项目真实需求的激励,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了较稳定的学习动力,且将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潜移默化地传递于教学过程中。

赵忠华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
发言主题:《日本美育发展和新动向》
赵忠华在发言中指出,近代日本的美育发展经历了接受期、探索期和确立期三个时期。日本美育逐步从翻译外国的美学理论,到寻求适合日本的美育教育,最终发展到日本的美育领域不仅在教育行业,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影响。除了学校美育,在三越举办的两次儿童博览会也被认为是日本美育实践的一种尝试。日本的中央省厅文部科学省和文化厅也在对教育和文化艺术等事务制定相关政策。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脉,两国间的交流源远流长。通过梳理其有关美育的政策,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日本社会中对于美育的需求和美育发展样态,为我们提供有益参考。

袁佳
(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副教授)
发言主题:《戏剧美育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实施路径探索——以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为例》
袁佳在发言中指出,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综合多种学科,实现沉浸演绎、动之以情、美感创生的美育目的。在高等艺术院校,例如音乐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专注于器乐、声乐、音乐学理论的学习,而缺乏身体教育、感性教育、团队教育,戏剧美育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通过戏剧主题工作坊、原创音乐戏剧排演、戏剧教育课程,帮助音乐专业学生切实提升感受力、创造力、道德力以及人文素养,效果明显。

陈一墨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师)
发言主题:《社会剧场中的人间群像——个人创作分享》
陈一墨在发言中指出,很多时候,艺术都是生活的映像,有时显得真实,有时显得虚假。创作并不是绝对的真实,但试图通过编排、夸张的真实表现对某些事物的内心感受或期待。他的作品中,试图将荒诞的场景整合在画面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荒诞化,呈现在画面中,力求形成既荒诞却又真实的效果。
上午的主旨发言结束后,邹涛教授作评议,嘉宾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与交流。与会者还参观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在展出的“花继续开——巫溪嫁花艺术的叙事与衍生”展览。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罗晓欢教授导览


观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