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党建


好书推荐(36)∣美术学院研究生支部特别关注“纪念碑性”
发布日期:2024-04-17;  编辑:谢汝莉;  点击数:



2024年4月12日中午,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支部在美术学院201室开展了第36期好书推荐活动。本次活动由2023级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虞燕琪和张洪菱推荐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王延晖博士进行点评,本科生二支部党员代表参加活动,研究生支部宣传委员胡潇主持活动。

▲读书会现场

首先,虞燕琪为大家简要介绍了本书作者巫鸿先生。然后从本书目录入手,解析章节内容和各章节间的联系。 虞燕琪说道,“纪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作者认为,中国艺术和建筑有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此三者具有一种关涉宗教和政治内涵的核心精神,即"纪念碑性"。在探讨和比较不同文化及历史背景下艺术作品时,"纪念碑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纪念碑性”,巫鸿教授希望读者能够超越表面的艺术欣赏,进入到对古代艺术作品本质的深入探讨。不仅是对艺术形式或技法的分析,更是对其传达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意义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读者被引导去识别和思考艺术传统之间的共性与特征,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呈现,以及这些共性和差异对我们理解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意味着什么。

▲虞燕琪在分享

张洪菱同学从正文五个章节结合巫鸿先生的研究方法进行阐释。巫鸿教授将中国古代美术的“纪念碑性”放在一个宏观的叙事框架内进行考察,强调中国古代艺术不应被孤立地看作零散的纪念碑式样本。相反,这些艺术作品和建筑应被视为中华文化长河中一系列象征性形式发展的标志。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促使学者和读者从更加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视角来审视艺术作品。巫鸿教授的研究试图对公众的艺术欣赏力产生影响。通过将艺术和建筑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象征过程来理解,公众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时间深度和文化寓意,从而在观赏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与之相连的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张洪菱在分享

随后,王延晖博士对对此次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王延晖博士感谢两位同学的分享,他说到“纪念碑性”是巫鸿先生在哈佛大学上《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课程时的思考。王博士认为,当我们读一本书时,要重视前言、绪论及目录,一定要明白作者为何写这本书。从目录来看,从礼器、建筑到城市,各章节间逻辑紧密。结合正文,玉器从物质到其物质特征,再到它的象征意义,物质载体就被人逐渐赋予了更深的象征意义。

王延晖博士指出,在看理论书籍时,一是看方法,二是看内容,要学会如何运用。作为研究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术写作水平要提升。在阅读专业理论书籍时,要抓住关键内容,寻找兴趣点。

▲王延晖博士点评

在交流环节中,美术学研究生舒雯雯同学向王延晖博士请教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的读书方法。王延晖博士认为有两种思路,一是从导师推荐的理论书籍中寻找兴趣点,学会泛读与精读;二是从研究方向入手,学习他人的学术思路和写作方法。要学会搜集文献并归类整理,寻找突破点,输出自己的观点。

▲舒雯雯同学在交流(右)

▲彭鑫同学谈感受(中)

学科教学(美术)专业研究生彭鑫同学谈到,是否可以用西方视角研究中国文化,用中国视角研究外国文化?王延晖博士指出这种跨文化研究也是可行的,但是用西方视角研究中国文化相对较难。建议同学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中的“他者”视角发现新观点。

▲周慧婷同学谈感受(左)

美术专业研究生周慧婷同学认为,当代的纪念碑性建筑,如重庆解放碑、北京天安门和故宫等,这种象征意义可以运用在绘画中,也可以与理论相结合。王延晖博士对此表示肯定,并对著名山水画家贾又福的代表作《太行丰碑》进行了赏析,认为画家将太行山以“石”化“碑”,具有很强的象征纪念意义。



上一条:【主题党日】美术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开展“共筑国安防线,同守国家安全”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共享式党课” l 院党委刘清泉书记领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方法论”

关闭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

办学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联系电话:023-65362274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晓玲
网站制作: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谭华山,6510388@qq.com

20130874@cqnu.edu.cn : 书 记
20130561@cqnu.edu.cn : 院 长
20131425@cqnu.edu.cn : 纪 委
20132036@cqnu.edu.cn : 公 共